工匠精神這幾個字曾經(jīng)出現(xiàn)在政府工作報告里,,它說的是一種職業(yè)精神,是職業(yè)道德,、職業(yè)能力,、職業(yè)品質(zhì)的體現(xiàn)。從古至今,,在各行各業(yè)里能做到拔尖的人,,都有一份常人難以企及的工匠精神。 本套書單將帶您走進“手藝人”的世界,,看看他們是如何在日復一日中錘煉自己的工匠精神的,。 作者郭寶昌從京劇演出及其演變的內(nèi)部,提出了一套“游戲說”的理論,,并用豐富的梨園掌故和趣聞軼事,、生動通俗的京味兒語言,解鎖了京劇的魅力,。 他從這樣的游戲觀說起,,談我們京劇為什么在它發(fā)展的過程中,從假面變成了臉譜,,從胡子演變成掛在耳朵上的髯口,,從竹馬變成了馬鞭,從盔甲衍變成了大靠,,從頭飾變成了點翠頭面,,從具象走向了抽象,從空空的舞臺衍變出氣象萬千的宇宙空間和時間,。 這本書講的是一位建筑師和他的建筑之間的故事,。 這位建筑師曾獲得過全球建筑領域最高獎項——普利茲克獎,是繼貝聿銘之后第二位獲得這個獎項的華人,。 本書從建筑出發(fā),,卻不止于建筑,更是一本探討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當代性的著作,。傳統(tǒng)文化的當代性一直是這些年學界反復思索和討論的重要課題,,王澍以自己的學術素養(yǎng),以及營造經(jīng)驗,,構建出獨特的關于東方美學的審美體系,也給出傳統(tǒng)文化進入當代的路徑,,這對于當下有非常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,。 張景出生在湖南西部一個偏遠的小山村,。 除了鹽需要外出購買,這里的人們靠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手藝,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,。這給他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。 張景大學畢業(yè)后,,成為一名紀錄片攝像師,,幾乎跑遍全國各地的農(nóng)村,見到了種類繁多的生產(chǎn)與生活工具,。 “小時候的生活印記”隨即被連通,,讓張景倍感溫暖,覺得“村里的老人身懷古老的生活技巧”,,這些祖先們代代相傳的智慧,,可以通過影像記錄的方式,流傳后世——這便是他拍攝紀錄片《尋找手藝》的初衷,。 而這本同名書籍,,則是對紀錄片的補充。 那么,,就讓我們跟隨張景的腳步,,從那些手藝人身上,去感受“中國的工匠精神”,、“中國的傳統(tǒng)文化”以及“中國人的精氣神”吧…… 這是日本一群特殊的手藝人,,在古代,他們的祖上專門從事宗教寺廟的建造,,而他們的后代,,則堅守在這些古建筑里,專門從事修復工作,。 無論是第幾代傳人,,他們都堅持同樣的工作方法,只靠一雙手和一套工具,,用木材打造每一個建筑零件,,最終修筑出一座建筑。 在日本,,他們被稱為“宮殿木匠”,,這些宮殿木匠中,級別最高的木匠,,則被稱為“棟梁”,。 在一座寺廟的修建中,棟梁就是工程項目的領導,,從圖紙設計,、工程進度安排,,再到工作分配,都由棟梁來統(tǒng)籌,。同時,,棟梁也是一種榮譽的象征。 《樹之生命木之心》這本書講的,,就是兩代“棟梁”和弟子們的故事,。 幾千年來,正是很多與我們衣食住行相關的工藝與工匠的存在,,才使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現(xiàn)在的樣子,。 雖然有一些技藝逐漸退出了現(xiàn)代生活,可卻深深地融入在歷史中,,成為我們血肉的一部分,。 作家南翔走訪了木匠、藥師,、撈紙工,、鐵板浮雕師等十五位工匠,年紀從五十多歲到八十多歲不等,,把他們的經(jīng)歷,、行當技藝和傳承難點,匯集在《手上春秋:中國手藝人》一書中,。 讓讀者從那些手藝和器物中,,感受承載了幾千年的文明。 長大了才知道,,曾經(jīng)我們叫的“師傅”,,現(xiàn)在被人們尊稱為“匠人”,他們擁有的手藝,,正是他們行遍天下的本事,。 那么,你見過哪些了不起的匠人,,聽過哪些關于他們的故事呢,?不管怎樣,聽這本《手藝》講講他們的事兒,,能讓你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溫度,。
信息動態(tài)
地址:江蘇省徐州市泉山區(qū)泰山路66號
聯(lián)系電話:0516—83682004,;19952175019
交通概況: 1,、乘坐 601路,、 603路、 604路,,檢察院站往南走500米右轉(zhuǎn)可到達圖書館,;康居站往西走500米可達圖書館;2,、乘坐69路,、39路,、82路、609路到文化城站,,下車可前往圖書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