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

林語堂先生在《蘇東坡傳》中寫道:“他,,就是個無藥可救的樂天派”,。


這大概就是對蘇東坡一生最好的詮釋,。


即便一直在被貶的路上,蘇軾也從來沒有泄氣過,,永遠像少年一樣意氣風發(fā),。


被貶到黃州時,身無分文的他,,放棄文人的面子自己耕地,,研究美食,東坡肉就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創(chuàng),。


被貶惠州時,,他大嘆: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,?!?/span>


即便在艱苦的環(huán)境,也總能找到心生喜悅的物件,。在惠州發(fā)現(xiàn)了羊蝎子的美妙,,被貶儋州時,又發(fā)現(xiàn)了人間美味生蠔,。


將平淡的生活,,經(jīng)營得像花一樣幸福。


在被貶的日子里,,他與詩詞為伴,,與美食相依,人生的挫折與苦難于他而言,,只不過是生活的調(diào)味劑,。


以一顆樂觀曠達的心,跨過人生的長河,。


最近,,新讀由少年才子陳舞雩撰寫的《詩酒趁年華:蘇軾傳》,再次感慨,,無論我們的人生處于何種階段,,似乎總能從蘇東坡身上找到共鳴與釋懷。


尤其其中四句詩詞,,讀懂了它們,,便讀懂蘇軾“無腦樂觀”下的真實人生態(tài)度。


圖片

關(guān)于迷茫:
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


“橫看成嶺側(cè)成峰,遠近高低各不同,。不識廬山真面目,,只緣身在此山中,。”

——《題西林壁》


如果想要真正去理解這首詩,,那么得從蘇軾寫這首詩的緣由說起,。


宋神宗熙寧年間,王安石發(fā)動了一場旨在改變北宋積貧積弱局面的改革運動,。


但在蘇軾看來,,變法太過激進,雖然國府充盈了,,卻使諸多百姓流離失所,。為此,他寫下很多詩來攻擊王安石的變法,。


卻沒想到,,被有心之人拿來大做文章,告到朝廷,。也是從此時開始,,蘇軾的人生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

從無上尊榮的朝廷命官,,一夜間被打入大牢淪為階下囚,。


當時的蘇軾,以為自己一定無法活著出去,,為此還與兒子交代了后事,。沒想到,王安石卻在關(guān)鍵時刻站出來為他求情,。


雖說最終是撿回一條命,,但他仍被貶黃州。


貶黜路上,,途經(jīng)九江廬山時,,蘇軾聯(lián)想到自己的境遇,有感而發(fā)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《題西林壁》,。


正面看山嶺連綿,,側(cè)面看高峰陡峭。不同的角度,,看到的是不同景象,,哪個才是廬山真面目呢?


看似在講人在山中的困境,,實則是講人深陷自我的困局,。


不管是巍巍朝堂,亦或是我們的人生,可不就像這起伏的廬山嗎,?有時是迷霧遮天,,有時是一葉障目,無論皇帝,,還是自己,,誰又不是身陷局部難觀全局之人。


想要找尋到的出路,,只有從原本的局中走出,,才能真正看清其原本的樣子。


山中如此,,人生亦如此,。


圖片


關(guān)于遺憾:

“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”


人有悲歡離合,,月有陰晴圓缺,,此事古難全。

——《水調(diào)歌頭·明月幾時有》


寫下這首詞的時候,,蘇軾已經(jīng)40歲了,,因長久以來與上位者的政見不合,他自請外放,,只為了逃離讓他滿是失意的政治場,。


公元1074年的秋天,蘇軾被調(diào)往密州擔任知州,,在北宋的山水間,,蘇軾仰頭望向明月,想找一人共同欣賞這一輪明月,,卻發(fā)現(xiàn)無人可分享,。


他想起在汴京城剛進士及第時,母親還未等到兄弟倆的喜報,,便抱病而去的遺憾,,那一年他第一次經(jīng)歷了人生的大喜大悲。


母親離去沒過多久,,蘇軾的兩位至親也相繼逝去,。環(huán)顧四周,身邊只剩弟弟蘇轍,。


因此在密州的日子里,,蘇軾很想與弟弟見面,但卻因外放已7年未見,,想念之情在此時達到了高峰,。


蘇軾對著高懸的明月,,作下這首千古詩詞《但愿人長久》。


是啊,,人生就像月亮一樣,,怎可能沒有遺憾呢。


我們總在向往萬事如意,,但不圓滿才是人生的常態(tài)。


可若人生總是一馬平川,,那將會是多么平淡無趣,。只有未能盡善盡美之際,才會驚覺平凡日子的珍貴,。


與其自怨自艾,,不如常想那一兩成好事,積極面對生活,。


就像那高懸蒼穹的月亮,,雖有缺失的時候,不妨耐心等等,,總會有圓滿日子,。


人間雖有離別,但重逢時的甘甜,,終將治愈人生的苦味,。


圖片


關(guān)于漂泊:

“試問嶺南應(yīng)不好,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”


試問嶺南應(yīng)不好,,卻道: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,。

——《定風波·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》


“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”,無論天涯海角,,心安之處就是家鄉(xiāng),。


這句話,是蘇軾好友王鞏家里的一位歌女,,回答蘇軾問話時所答,。


烏臺詩案中,王鞏因和蘇軾頻繁往來書信而受牽連,,被貶嶺南,。他的孩子在路上病死,自己也差點沒命,。


跟他同行的還有這位歌女宇文柔奴,,本應(yīng)選擇離開的人,卻選擇了一起吃苦,。


1083年王鞏北歸時,,帶著柔奴與蘇軾重逢,。


本以為王鞏會憔悴萬分,但蘇軾再見友人時,,卻發(fā)現(xiàn)他精神煥發(fā),,連他身邊的歌女也是紅顏依舊,一點也不像從荒涼之地走來的人,。


蘇軾看朋友容光煥發(fā)的樣子忍不住問他身邊的歌女:嶺南的日子應(yīng)該過得不好吧,。


沒想到柔奴卻回答道:“此心安處是吾鄉(xiāng)?!?/span>


是呀,,即使漂泊在外,環(huán)境惡劣,,但只要心是安定的,,周圍的環(huán)境又如何影響得了我呢。只要心靈能得以安放,,哪里又不是家鄉(xiāng)呢,?


蘇軾在被貶黃州時也是同樣,盡管政治場幾經(jīng)磋磨,,但在生活里,,蘇軾永遠是那個沒心沒肺的小孩。


會在自己的住處親自開墾土地,,并取名東坡,,還會自己研究美食,發(fā)明東坡肉,。


在被貶的日子里,,他一邊游歷當?shù)厣剿L景,一邊創(chuàng)作詩詞,。光是在黃州的5年里,,就寫下了753篇詩詞歌賦。


人生不也一樣嗎,?有時候,,禁錮我們的,不是外界設(shè)下的牢籠,,而是我們自己,。


看不開諸事成敗,放不下過往繁榮,,解不了千般愁緒,,最終陷入情緒牛角尖,白白蹉跎了年華與歲月,。


殊不知,,人生如白駒過隙,,忽然而已。即使身處逆境,,但若心無所恃,,無論何時何地,都能隨遇而安,。



圖片


關(guān)于挑戰(zhàn):

“莫聽穿林打葉聲,,何妨吟嘯且徐行”

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,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,。

——《定風波·莫聽穿林打葉聲》


這首詩創(chuàng)作于蘇軾被貶的第三個春天,經(jīng)歷過人生的驚濤駭浪之后,,此時的蘇軾,,心中多了一份從容與釋然。


和友人在野外游玩,,突逢大雨,。同行人都覺狼狽,只有松弛感拉滿的蘇軾覺得,,與其懼怕風雨,,不如乘興而行。


身穿蓑衣,,一把竹杖,,一雙草鞋便足以應(yīng)對風雨,因此,,像這樣的小事,,又有什么可懼怕的?


正如蘇軾所說:“人生如逆旅,,我亦是行人”,。


人生的風雨不會長久,既然狼狽和恐懼對解決問題于事無補,,不如勇敢面對,,逆風而行,或許反倒能見平時難能一遇的風景,。


蘇軾這種歷經(jīng)磨難之后灑脫,,超然的心境讓人欽佩,放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仍然適用,。


當代詩人余秀華就是最好的答案,,因從小感染了破傷風,,走路只能一瘸一拐,受盡鄰里的嘲笑,。


高中因為學(xué)習不好只能輟學(xué)打工,,后在家人安排下嫁了一個不愛的人,常年兩地分居,,她便靠寫詩排解和抒發(fā)自己的感情,。


盡管生活不盡如人意,但她的心靈卻是自由的,。


逆風前行的過程中,,也讓她身上的苦難經(jīng)過雕琢,成了生命里的花,。


創(chuàng)作出《搖搖晃晃的人間》,、《月光落在左手上》、《我們愛過又忘記》等優(yōu)秀詩集,。


所以啊,,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,。


大膽地往前走吧,,人生路上,風雨兼程,,唯有堅韌,,方能在前行中收獲鮮花和掌聲。


圖片


讀完《詩酒趁年華:蘇軾傳》才發(fā)現(xiàn),,蘇軾為何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愛,。


他身上既有著文人身上特有的浪漫,竹林聽雨,,雪堂賞雪,,喝酒賞月,作詩賦詞極盡雅致,;也有著普通人的特質(zhì),,會怕死,怕麻煩,,也喜歡聽八卦野史,。


他的才情名震天下,令人嘆服,,可真正讓人覺得他可愛的,,卻是他的處世態(tài)度。


遺憾時讀蘇東坡,,方知人生小滿即是福,,只有接受才能迎來新生,;


迷茫時讀蘇東坡,唯有跳出所處的圈子,,才能發(fā)現(xiàn)真正的自己,;


漂泊時讀蘇東坡,即使漂泊在外,,只要心能安定,,哪里又不是家呢;


絕境時讀蘇東坡,,勇敢直面風雨,,遠比躲避更有用。


在我們?nèi)松娜魏坞A段仿佛都能遇到他,,他的詩詞如同山間的一股清泉,,凜冽回甘,印刻在每一個中國人的記憶里,,滋養(yǎng)著我們的精神,。


他的勇敢無畏、自由灑脫,、樂觀曠達的處世態(tài)度,無一不令人敬佩與羨慕,。他一生閃耀,,也一生流離。


在他短暫的一生里,,為世人留下了千篇詩詞與文章,,詩詞書畫,樣樣精通,,可謂高產(chǎn)達人,。


人生不過短短三萬天,更要盡興地過,。雖然一帆風順很難,,但像老話所說:“心寬一尺,路寬一丈”,。


只有心寬了,,人生的路才平坦。


若有時間,,不妨聽聽《詩酒趁年華:蘇軾傳》,,愿我們在人生路上都能與蘇軾相遇,心懷坦蕩才能不懼風雨,。


圖片

圖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