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秦漢到明清,,中原歷代王朝的國號有什么講究?為什么要這樣起,?


一網(wǎng)讀盡·主題書單【第68期】


“夏”的本意,,有人認(rèn)為是蟬。
甲骨文中有一組“夏”字,,看字形,,年代越久,看起來越像蟬,。要注意,,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,夏朝并沒有給后世留下文字,。但知道了甲骨文中“夏”字的寫法,,倒推回去,有人推測作者推測,,在夏朝,,“夏”這個字寫出來一定更像蟬。
而且,,歷代文人墨客對蟬很有好感,,曹植為蟬作過賦,虞世南為蟬作過詩,,“居高聲自遠(yuǎn),,非是藉秋風(fēng)”。不少人喜歡佩戴玉蟬,,正是看重了蟬高潔的品性,。夏朝之前的紅山文化,、良渚文化中,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了玉蟬,,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,,也常有玉蟬的圖案。這都是以蟬為“夏”的佐證,。
“夏”,,作為中原歷代王朝的第一個國號,意義神秘而美好,。




“商”作為國號,,還有一個強(qiáng)大的對手,“殷”,。商朝遺址,,叫“殷墟”而不叫“商墟”,司馬遷著《史記》,,有《夏本紀(jì)》《殷本紀(jì)》《周本紀(jì)》,,并沒有《商本紀(jì)》!《詩經(jīng)》《尚書》以及《左傳》中,,“殷”和“商”經(jīng)常混著用,。
按理說,,一國之號非同小可,,哪能一會兒叫這個一會兒叫那個呢?
這個問題,,起碼在漢朝就開始討論了。有人說成湯建國時,,立國號為商,,那時候都城在亳,后來盤庚遷都到了殷,,國號就改成殷了,。也有人說,沒有改國號這回事,,遷都之前,,“殷”已經(jīng)普遍使用,遷都之后,,“商”也普遍在用,。
近代學(xué)者研究甲骨文,也得出一條線索,,在商朝人自己的文字中,,自始至終都管自己叫“商”,,沒有把自己叫“殷”。周代的青銅器銘文中,,才稱商朝為“殷”,。
有人猜測,“商”,,是商朝人對自己國家的叫法,,是自稱;“殷”,,是后世的人對商朝的叫法,,是他稱。就好比一個人有大名,,別人又給他取了諢名,。




在甲骨文中,“周”字的字形看上去像田野中間點了幾個點,,它的本意是“田野種禾”,,一群人在田間勞作;在有些金文中,,田野下面加了一個“口”,,意義應(yīng)該是農(nóng)業(yè)勞動養(yǎng)活人口,人丁興旺,。

“周”這個國號和農(nóng)業(yè)有著千絲萬縷的聯(lián)系,。傳說周朝有一位叫“棄”的先祖,棄馴化了一種植物,,能夠為人們提供糧食,,這種植物叫“稷”,社稷的稷,。稷是谷物,,后來引申為莊稼、糧食的總稱,。那個時候,,這個名族就叫“周”了。

后來,,周民族遷居到了岐下之原,,在今天的陜西寶雞一帶,繼續(xù)發(fā)展農(nóng)業(yè),,并成為了商的邦屬,。三代之后,周滅商,,“周”,,也從一個族名變成了一個國號,。




《史記·秦本紀(jì)》記載,秦人有一位先祖叫非子,,非子替周王朝養(yǎng)馬,,因為馬養(yǎng)得好,周王室封了一塊地給他,,就是秦,。非子得到封地,成了周王朝的附庸國,。有學(xué)者考證,,這塊封地,在今天陜西寶雞市東的千河,、渭水交匯處,。

得到封地以后,秦國開始奮斗了,。非子往后數(shù)三代人,,接班的是秦仲,周宣王封秦仲為大夫,,去和西戎打仗,,結(jié)果秦仲戰(zhàn)死。秦仲的兩個兒子繼續(xù)作戰(zhàn),,成功打敗西戎,,相繼被封為莊公和襄公,秦也變成了諸侯國,。

到贏政一統(tǒng)天下時,秦國已經(jīng)奮斗了五百多年,。不過秦王朝僅僅延續(xù)了十五年,,便土崩瓦解,被漢朝取代,。不過,,“秦”這個國號,威名遠(yuǎn)播海外,,被視為中國大一統(tǒng)皇朝的象征,。

(推薦閱讀)




《漢書·蕭何傳》記載,秦朝統(tǒng)治殘暴,,各地紛紛起事,,他們約定,“先入定關(guān)中者王之”,,誰先攻入關(guān)中,,蕩平秦國故地,,誰就是關(guān)中王。

劉邦先攻進(jìn)去了,,按理來說他應(yīng)該是關(guān)中王,。然而項羽不守約定,立劉邦為漢王,,劉邦大為不滿,,很生氣。蕭何等人勸他說,,時局對我等不利,,現(xiàn)在還是接受吧。

劉邦權(quán)衡之下,,接受建議,,趕到漢中郡就任漢王。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,,僅僅四年之后,,公元前202年,劉邦就在楚漢之爭中獲勝,,當(dāng)上皇帝,。“漢”,,也就成為了新王朝的國號,。

“漢”的寓意,其實非常好,。古字中,,“漢”的左邊是水,右邊是土,,望文生義的話,,就是水滋潤著的大地,河流環(huán)抱的大地,,非常美好的地方,。

劉邦之所以封為漢王,因為他的制所在漢中郡,,漢中郡又得名于漢水,。傳說,天上的銀河和地上的漢水相似,,所以銀河在古代人口中,,也叫“漢”或者“天漢”。




公元589年,,楊堅攻破南朝陳國,,天下一統(tǒng),。
楊堅的父親楊忠,是前朝北周的隨國公,。后來,,楊堅接了父親的班兒,也是北周的隨國公,,后來還當(dāng)上了隨王,。
公元581年,隨王楊堅逼迫北周皇帝讓位,,按照慣例,,楊堅建立的新朝,應(yīng)該和他“隨王”的稱號保持一致,,也就是隨朝,。前面人家魏和晉都是這么干的。
那為什么楊堅不用隨便的“隨”,,而用后來這個隋朝的“隋”呢,?這倆字的區(qū)別,主要在于有沒有那個走之旁,。
在楊堅看來,,他前面的東魏、西魏,、北齊,、北周,都只有十幾二十年的國運(yùn),,他自然不愿意步這些朝代的后塵,。而隨便的“隨”,有“跟隨”“隨從”的意思,,跟在這么一大群短命王朝后面,,晦氣。所以他把這個走之旁去了,,意思是不跟隨,不做短命王朝,。
不過呢,,事與愿違,隋朝還是相當(dāng)短命,,只延續(xù)了三十多年,,就被唐朝取代。

(推薦閱讀)





公元618年,,李淵逼迫隋帝楊侑讓位,,開創(chuàng)唐朝,。“唐”這個國號,,和秦,、漢一樣,滲透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,,而且遠(yuǎn)播海外,,哪兒哪兒都有一座唐人街。
李家人為什么以“唐”為國號,?
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,,李淵的祖父名叫李虎,在西魏時就是柱國大將軍,,死后追封為唐國公,,李淵的父親承襲了爵位,還是唐國公,,李淵本人呢,,更是由唐國公進(jìn)封為唐王。這樣看來,,李淵以“唐”為國號,,順理成章。




公元960年,,后周多位將領(lǐng)發(fā)動陳橋兵變,,趙匡胤黃袍加身,建立宋朝,。趙匡胤為什么以“宋”作為國號,?
后周時代,趙匡胤是殿前督點檢,,相當(dāng)于中央禁軍的統(tǒng)帥,,地位相當(dāng)顯赫。同時,,他還是宋州節(jié)度使,。
雖然趙匡胤常駐在京師,和100多公里外的宋州并沒有多少密切關(guān)系,,但宋州節(jié)度使是一個非常榮耀的官職,,也是他擔(dān)任的地方上的最高長官。陳橋兵變后,,趙匡胤匆匆忙忙以“宋”為國號,,很明顯,這個“宋”就是從宋州節(jié)度使那兒來的。


大元


公元1271年,,蒙古軍對南宋的攻勢不斷取得勝利,。這一年,他們以“大元”為國號,,在中華大地上建立了新的國家,。元朝,是第一個并非由漢族人建立的全國性政權(quán),。
這一年,,忽必烈發(fā)布了一個詔書,叫《建國號詔》,。為什么以“大元”為國號,,這個詔書說得明明白白,相當(dāng)國號的官方說明書,。
詔書中說,,“元”,取自《易經(jīng)》,,“大哉乾元”,,它象征著萬物生長的開始,又有一種遼闊而協(xié)調(diào)的境界,。
這個國號沒什么故事可講,,不過,蒙古人肯花這么多心思研究國號,,本身就說明了一些問題,。不僅國號,蒙古人還依照中華傳統(tǒng),,延續(xù)了年號,、廟號等等制度。這說明蒙古人在清晰地表態(tài),,他們想建立一個中原正統(tǒng)王朝,,而不單是一個武力強(qiáng)橫的政權(quán)。


大明


公元1368年,,朱元璋即皇帝位,,定國號為“大明”。
“大明”這個國號的淵源,,據(jù)說要從韓家人開始講起,。元朝末年,社會動蕩,,民不聊生,,各地紛紛起事。韓山童,、韓林兒兩父子,,聚集了一大批佛教信徒,說,,“天下當(dāng)大亂,,彌勒佛下生,明王出世,?!?/span>
韓山童宣稱自己就是轉(zhuǎn)生的彌勒佛,當(dāng)今的“明王”,,號召信徒擁戴他,,推翻元朝。不過沒過多久,,韓山童就被逮住殺了,。
韓林兒繼續(xù)父親的事業(yè),父親是“明王”,,他就自稱“小明王”,。韓林兒打出的旗號是反元復(fù)宋,他確實建立了一個小政權(quán),,國號就是宋,。
不過,這個小政權(quán)沒能堅持多久,,只有12年,。這中間,韓林兒還封了朱元璋為吳國公,。朱元璋立國號為“大明”,,可以看出來,明顯和韓林兒“小明王”的稱號有承襲關(guān)系,。
另外,,就“明”這個字本身來說,實在是一個加分的國號,。它由“日”和“月”組成,,千百年來,日月一直是中原王朝祭祀的對象,,國號和祭典能完美契合在一起,,當(dāng)然是大吉大利。

(推薦閱讀)


大清


公元1636年,,愛新覺羅·皇太極在盛京稱帝,,國號為“大清”,。
但很多人猜測,當(dāng)時大清的國號和年號,,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壓制大明,。畢竟當(dāng)時他們還在和大明王朝戰(zhàn)斗,八年之后,,朱由檢才自縊于煤山壽皇亭,。
在當(dāng)時,清妙,、清漢,、清穹都是關(guān)于“清”的常見詞,這些詞都和“天”有關(guān)系,。而滿洲人向來崇拜“天”,,視“天”為最高的所在,期盼上天護(hù)佑國家,。而“明”字分開為日月,,雖然日月都在天上,但天同時包容了日和月,。于是乎,,“大清”在氣勢上勝了“大明”。
另外,,“清時”“清明”“清晏”“永清四?!边@些詞,在亂世之中肯定廣受歡迎,,象征清除亂世苦難,,還天下一片清明。


“美哉,,變動不居而又蘊(yùn)含深意的中國歷代國號,;偉哉,沿用不衰而又凝重氣派的中國古今名號,;妙哉,,來源不一而又呈現(xiàn)特征的域外有關(guān)中國的稱謂”。

—— 《吾國與吾名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