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及哲學(xué),,大可不必搖頭。日常生活中,,你也在選擇,,利己還是利他,,你也在思索,從經(jīng)驗中提取方法,,你也在踐行,,從理論到實際。這里有許多有趣的問題,,也許你已經(jīng)管窺一二,稍加深入,,便能發(fā)現(xiàn)其中的無窮樂趣,。
本書單為您帶來一系列關(guān)于哲學(xué)的書籍,從希臘先賢到孔孟老莊,,在哲學(xué)的大海邊拾取幾片閃亮的貝殼,,獲得人生進益。
?
一網(wǎng)讀盡·主題書單
01
智者學(xué)派有著強烈的人文精神,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說:人是萬物的尺度,。無論自然學(xué)派還是畢達哥拉斯學(xué)派,,他們都在探究外面的世界,試圖找出物質(zhì)本原,、找出一個終極的東西,。
但智者學(xué)派說,你看天空是這個樣子,,他看天空卻是那個樣子,,沒有哪兩個人看到的東西完全一樣,所以哪有什么終極,,哪有什么本原,,一切以人為準則,人是萬物的尺度,。智者學(xué)派確確實實看重人的價值,,但同時,這伙人是不折不扣的懷疑主義者,,不相信有任何可靠的知識和理論,。馬上,,蘇格拉底登場了,他站在智者學(xué)派的對立面,,堅定地追求知識,、追求真理。
蘇格拉底和智者學(xué)派同樣關(guān)注人,,不同的是,,智者學(xué)派把人視為孤立的個體,蘇格拉底則試圖找出心靈世界的普遍法則,,比如說什么是正義,、什么是道德、怎樣才是愛國等等,。他有一句名言:認識你自己,。
據(jù)說,蘇格拉底總是天亮前就起床,,跑到街上和人聊天,,他聊天是有套路的,上來先問別人一個大問題,,比如“什么是正義,?” 對方一旦回答,他就指出人家的漏洞,,再追問,,追問完了還要問。他稱這套方法為“思想的助產(chǎn)術(shù)”,,引導(dǎo)對方接近真理,,得出智慧。但很多時候,,別人都崩潰了,,蘇格拉底還在問,這讓他的人緣很一般,。
公元前399年,,蘇格拉底以被告身份上了法庭,罪名有兩個,,一是不信奉雅典的神,,二是到處問問題,有蠱惑青年的嫌疑,。人民陪審團一共500人,,竟然360票要他死!學(xué)生們勸他逃走,但蘇格拉底堅持服下毒酒受死,。
……
02
第一位登場的哲學(xué)家,是蘇格拉底,。蘇格拉底的死很特別,,他是被雅典的普通民眾投票投死的。陪審團一共500個人,,有360票投蘇格拉底死刑。據(jù)說,,蘇格拉底問人問題已經(jīng)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,,他在廣場上溜達,見人就問什么是正義,?什么是公理,?人家給了他一個解釋,他馬上接著問好幾個為什么,,非要把人家問出明顯的錯誤才罷休,,把知識分子遭人恨的毛病都占了。人家能不討厭他嘛,!
永遠在質(zhì)問,,就是蘇格拉底干的事情。在當時大部分雅典人看來,,以蘇格拉底為代表的哲學(xué)家,,當真是又討厭又沒用。因為蘇格拉底提的問題,,宗教都有答案啊,,神會告訴你活著有什么意義、神會告訴你死了去哪兒,。人生碰到困惑也不是什么大事兒,,找神職人員聊聊天,那也解決了,,要討厭的哲學(xué)家干嘛呢,!蘇格拉底死后,他的學(xué)生柏拉圖出去游歷了十幾年,回來開了一個學(xué)校,,叫“柏拉圖學(xué)院”,,師徒的哲學(xué)傳統(tǒng)才沒有斷掉。
危機馬上又來了,,這次的矛盾不是來自雅典人內(nèi)部,,而是來自外邦馬其頓。馬其頓王國和我們這兒的秦國非常相似,,都是文化弱于鄰邦,,但靠武力完成了逆襲。馬其頓人發(fā)明了著名的馬其頓方陣,,打得雅典聯(lián)軍落花流水,。這還不夠,趁著雅典人往回撤退的時候,,馬其頓王子領(lǐng)著一支騎兵又上去揍人家,,不給雅典人留一點兒活路。雅典敗了,,馬其頓人慢慢統(tǒng)治了希臘的各個城邦,。那么,本來就沒什么用的哲學(xué),,后來到哪兒去了呢,?
當年耍陰招的馬其頓王子,后來有了一個響亮的名號,,叫做亞歷山大大帝,,他把馬其頓變成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。但同時,,人家亞歷山大大帝還是一位文化愛好者,,這要拜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所賜??赡苁抢蠋熃痰煤?,亞歷山大大帝對書本有一種狂熱的癖好,他在全國各地興建圖書館,。在埃及,,最宏偉的一座圖書館直接叫亞歷山大圖書館,這家圖書館喊出的口號至今沒有被超越,,那就是“收集全世界的書”,。
……
03
我認識的一對夫妻,,妻子總是跟我們抱怨說,,她的丈夫活得很“俗”。她本人是一個很懂生活,、很愛思考的人,,而她的丈夫沒有太多興趣愛好,平時沒事就打打游戲,,陪她看文藝片還會睡著,。她總說,她只要和丈夫聊一些生活感悟之類的問題,,就覺得“牛頭不對馬嘴”,。
是這位丈夫有問題嗎?這位丈夫的活法,,并沒有什么問題,只是,,就像我們之前說的,,他對于這個世界更多的是接納和適應(yīng),而不是時刻保持“驚訝”,,保持好奇,。
馬克思主義認為,哲學(xué),,是人們對整個自然界,、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。照這么說的話,,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認識,。從這個角度講,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哲學(xué)家,,但同時,,哲學(xué)教會我們從最常見的事物入手,去揭示它的本質(zhì),,看到其深刻的那一面,。
所以,我們不能說,這位丈夫沒有他的妻子智慧或者通透,,我們只能說,,他的妻子生活得更有“哲學(xué)性”,更明白一些,。既然哲學(xué)能讓我們活得更明白一些,,那作為普通人的我們,該從哪一方面入手呢,?我想,,就應(yīng)該是“認識自己”吧。
“認識你自己”,,是刻在德爾菲神廟石碑上的一句箴言,,也是古希臘著名哲學(xué)家蘇格拉底所倡導(dǎo)的哲學(xué)理念,它跟中國的一句俗語“人貴有自知之明”,,其實是一個意思,。一些活得懵懵懂懂的人會覺得,不用想太多,,過一天算一天嘛,,但如果長此以往下去,一個人不清楚自己是怎樣的人,、不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,,人生就只是機械地循環(huán),是很難有熱情,、成就感和真正的快樂的,。
在西方哲學(xué)的精華中,我們能找到一些“認識自己”的辦法,,比如首先從認識的深度來看,,被稱為“雅典最有智慧的人”的蘇格拉底就說:“‘我自知自己的無知’是最大的知?!?/p>
聽起來有點兒繞口,,但蘇格拉底的意思很明白——越知道自己哪些方面無知的人,才是真正有智慧的智者,。
……
04
《莊子·逍遙游》里講了這么一個故事,,有一種很大的鳥叫“鵬”,,據(jù)說它的后背有泰山那么高,,張開翅膀就能遮蓋天上的烏云,它要從北冥飛到南冥,,橫跨整個大陸,。聽起來就很辛苦,所以有一種叫斥鷃的小鳥就嘲笑它說:“你為什么要那么辛勞地飛這么遠呢,?雖然外面的物質(zhì)很豐富,,但像我這樣生活在蓬蒿之間,滿足自己每天的需求也很快樂呀,?!?/p>
鵬雖然能飛萬里,但在斥鷃眼中卻是一種愚蠢的行為,。莊子用這個故事引出了后面的“大小之辯”,。作者在依照一般經(jīng)驗閱讀文本時,發(fā)現(xiàn)莊子講鯤鵬,、講“大”的東西時,,是有正面褒揚意思的。而對于蜩,、鳩這些“小”的東西,,他會覺得它們的層次比較低、境界比較狹隘,。
難道在莊子心中,,大的就是好的,小的就是不好的嗎,?別急,,咱們先來聽聽《逍遙游》里的另一則寓言。有一天,,惠王對莊子說,魏王給了我大葫蘆的種子,,結(jié)果種出來有五石的容積,,又大又重,用它盛水吧,,葫蘆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壓力,;把它劈成兩半作瓢吧,瓢也太大了,,實在沒什么用,,所以我就命人把它砸碎了。
莊子聽完感嘆道:“先生實在不善于用大東西??!如今你有五石容量的大葫蘆,,怎么不考慮把它制成腰舟,而浮游于江湖之上,,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,?”
在這里,莊子不僅是批評惠王擁有一個大的葫蘆卻無法操縱它,,也是進行了一番隱喻,,他把用日常語言難以解說的“道”,比作是像大葫蘆一樣又大又不好把握的東西,,隱喻很多人“拙于用大”,,也拙于用“道”。
……
05
世界上的第一位哲學(xué)家是誰呢?他叫泰勒斯,。泰勒斯原本是一名商人,,生意做得風(fēng)生水起,賺了許多錢,。他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,,怎么就想起來要研究哲學(xué)呢?
這跟泰勒斯的一次埃及之旅有關(guān),。有一年,,泰勒斯在埃及旅行時,對尼羅河產(chǎn)生了濃厚興趣,。于是,,他向當?shù)厝藢W(xué)習(xí)觀測河水的方法。他發(fā)現(xiàn),,尼羅河每次退潮后,,淤泥中都會孕育出胚芽和幼蟲。這個現(xiàn)象引發(fā)了泰勒斯的思考,。不久,,他腦子里冒出一個大膽的設(shè)想:水是世界萬物的本源,一切事物都起源于水,。
這個觀點一拋出來,,立刻吸引了大眾的眼球,,于是,“世界萬物是怎么來的”這個問題,,一下就成了社會熱點話題,。
此后,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索世界起源的問題,??梢哉f,正是泰勒斯對世界本源的探索,,開啟了哲學(xué)殿堂之門,。
雖然泰勒斯很偉大,但要問誰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(xué)家,,多數(shù)人可能都會說出另一個名字:蘇格拉底,。蘇格拉底不僅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(xué)家,同時,,還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,。在那個時代,哪個雅典青年要是不知道蘇格拉底的大名,,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,。
蘇格拉底憑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粉絲呢?原來,,獨特的教學(xué)方式,,是他廣受歡迎的主要原因。他采用啟發(fā)式教學(xué)方式,,一問一答,,讓更多學(xué)生產(chǎn)生獨立的思想。這種啟發(fā)式的教學(xué)方式,,讓蘇格拉底收獲了大批粉絲,,卻也為他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。為什么呢,?
因為這種探究本質(zhì)的教學(xué)方式,,很容易暴露人性的黑暗面,也會戳中很多權(quán)貴的痛點,。于是,,蘇格拉底便成了雅典權(quán)貴階層的眼中釘,。70歲那年,,蘇格拉底被雅典政府以“腐化青年”和“褻瀆神明”兩項罪名,判處死刑,。
……
06
中國古代哲學(xué)與西方哲學(xué)不盡相同,西方人研究哲學(xué),,根本目的是為了解釋外在世界,,我們中國的先輩們研究哲學(xué),主要是為了提高自身修為,,成為一個道德上“完美”的人,。
那么,如何才能將自己培養(yǎng)成一個完美的人呢,?從哲學(xué)的角度出發(fā),,我們先要追溯人的本心。孟子認為“人之初性本善”,,每個人剛出生的時候都是善良的,,與他持有同樣觀點的還有南宋哲學(xué)家陸九淵,他認為人有一種“本心”,,這種本心是他從事其它事物的根源,。在陸九淵看來,本心是一種純粹的,、自然而然的東西,,不受私人欲望的影響,沒有任何功利之心,。
為了解釋這個概念,,陸九淵經(jīng)常會提到孟子說的一句話:“今人乍見孺子將之于井,皆有怵愓惻隱之心”,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,,如果一個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掉進水井,他肯定會感到驚恐和同情,,并不是因為這個人認識小孩的父母,,也不是他想要在鄉(xiāng)黨中有個“大善人”的好名聲,而是因為他的“本心”是善良的,,他不想看到這樣的悲劇發(fā)生,。
我們看到一個小孩子、小動物受到傷害,、遇到危險,,必然會涌現(xiàn)這樣的情感,同樣的,,羞惡之心,、恭敬之心,,是非之心,皆是如此,。按照陸九淵的理解,,這種自然而然產(chǎn)生的情感就被稱為“本心”。
人人都擁有本心,,但是在很多時候,,我們原本單純善良的本心會被欲望所遮蔽,所以,,我們要不斷學(xué)習(xí),、不斷反思,進而提高個人修為,。老子所說的“滌除玄鑒”,,莊子所說的“坐忘心齋”,陸九淵的“格物靜坐”,,講的都是提高個人修養(yǎng)的方法,。
……
07
1999年,美國上映了一部劃時代的電影《黑客帝國》,,這部電影除了好萊塢傳統(tǒng)的愛情戲和打斗戲以外,,還提出了一個非常具有哲學(xué)意味的問題:到底什么才是真實世界?
在電影里,,人類和機器人之間爆發(fā)戰(zhàn)爭,,人類輸?shù)靡粩⊥康兀麄儽粰C器人泡在奇怪的液體里,,用管子和電纜來維持生命體征,。機器人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叫“母體”的系統(tǒng),在“母體”里,,人類的大腦會產(chǎn)生幻覺,,讓你以為自己就活在真實世界里,直到有一個人逃離了“母體”,,識破了機器人的陰謀,,才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生活在一個多么荒謬的世界里。主人公手里有兩個藥丸,一個紅色一個藍色,,吃下藍色的,你就可以繼續(xù)在虛擬世界里榮華富貴,,吃下紅色的,,你就可以回到真實世界。如果是你,,你會怎么選擇呢,?
看完《黑客帝國》以后,很多人都在思考 ,,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的嗎,?我們是不是生活在別人制造的幻覺里?只是我們和電影里面的角色一樣沒有發(fā)現(xiàn),。
這種對“世界是否真實存在”的思考,,反映的就是笛卡爾的“懷疑主義”。秉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,,我們以常識認識到的世界,,大多數(shù)時候是錯誤的。例如過去我們相信,,圣誕老人是真實存在的,,他會騎著麋鹿來給小朋友們派送圣誕禮物,長大以后我們才知道,,圣誕老人只是一個童話故事罷了,。
那么,我們該如何去判別真實與虛假,,錯誤與正確呢,?笛卡爾舉了個例子,假設(shè)我們擁有一筐蘋果,,你擔心這里面可能有一些爛掉了,,如果你想知道這里面究竟有幾個蘋果爛掉,就必須把所有的蘋果都倒出來,,再把壞的那些挑出去,,把好的放回來,這樣你就可以得到一筐完好無損的蘋果,。同樣的,,思想也是如此,我們想要獲得正確的思想,,就要先清空我們的大腦,,做一次“頭腦初始化”。在這種狀態(tài)下,再去認真思考,,什么是真實的,,什么是虛幻的。
笛卡爾通過這種方式,,獲得了他學(xué)術(shù)框架內(nèi)的正確思想,。但是,許多哲學(xué)家認為,,只有思考本身是不夠的,,就像你在思考,但這并不意味你所想的都是正確的,。笛卡爾這種觀點,,是很典型的唯心主義觀點。
……
08
眼睛是人非常重要的器官,沒有了眼睛,,人就會失明,,成為盲人,這個我們大家都知道,??墒怯醒劬筒粫髁藛幔筷惱辖o的回答是否定的,,有眼睛照樣可以失明,,但是這種“失明”,更準確地來說,,叫“失察”,,也就是失去了明察秋毫、辨別是非的能力,。
對于同樣的一個問題,,有的人可以明察秋毫,而有的人呢,,則目不見泰山,。原因當然不是眼睛本身“看”世界的功能出了問題,,而是人對于眼睛所看到的事實有不同的判斷罷了。中國人常常說,,知子莫若父,,然而事實上,最不了解子女的可能就是父親了,。
雖然大多數(shù)的孩子都是在父親的眼皮底下長大的,,但是卻常常會因為愛的緣故讓自己的眼睛模糊了。有人會開玩笑說,,戀愛的時候人的智商是最低的,但是父母愛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,?
舉個例子,,明代有個宰輔叫楊士奇,出身寒門,,早年做過私塾里的老師,,能做到宰輔實在不容易,說明他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人,,可是偏偏在兒子的問題上看不明白,。他的兒子橫行鄉(xiāng)里,無惡不作,。有人跟他反映,,他就是不相信,反而覺得別人是在嫉妒自己的兒子,。直到后來,,兒子犯罪被判了重刑,他這才后悔,,但是已經(jīng)太晚了,。
眼睛是感覺器官,是外面的事物進入我們大腦的重要通道,。如果一個人閉目塞聽,,這條通道會不順暢,自然就會影響到正確的認識和判斷,。
……
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,無適也,無莫也,,義之與比,。”
—— 《中國哲學(xué)十五講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