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民族不僅有著深厚悠久的精神文明,也創(chuàng)造了美不勝的物質文明,。古代中國多少精致絕美的器物,,讓域外人驚嘆不已,競相仿效而不可得,!古代家具,,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為人處世的思想,,插花瓷瓶,,顯示了宋代士民優(yōu)雅閑適的情調,。更有瓷器、絲綢,,甚至妝術,,都蘊含著豐富的歷史與人文信息。
本書單本您帶來一系列關于古代器物的書籍,,在那些精美的物件中感受美,。中華民族向來不缺少美感與創(chuàng)造力,必將在新的歷史進程中引領世界潮流,。
01 唐朝人說的床,,跟我們現(xiàn)在說的床不太一樣。唐朝的床,,除了用來睡覺的,,還有用來坐人的,用來吃喝的,,用來放東西的,,種類很多。這里面的學問可不小,。 有一類床,,身份尊貴的人才能坐。李匡乂生活在唐朝末年,。他在筆記里寫到,,求見宗族里地位尊貴的長輩,不能直接跟長輩說話,,得先把要請教的事情寫在紙上,。 長輩坐在床上,面前有一張案子,,你把紙張恭敬地遞過去,。覺得時機合適了,再向長輩進言,,不得隨口亂說,。這種尊貴人士才能坐的床,我們在繪畫作品中也能直接看到。敦煌莫高窟有一副壁畫,,畫的是佛圖澄為后趙皇帝石虎說法,,初唐年間的作品。 畫面左邊,,佛圖澄昂首站立,,畫面左邊,石虎正盤腿坐在床上,。床不高,,比地面高不了多少,也不大,,看樣子只能坐下石虎一人,,通體黑色,伸出四條腿與地面接觸,。床上還有一張黃白色的小案子,,石虎把手擺在上面,正襟危坐,,似乎正在聆聽佛圖澄說法,。 唐代之前,日用的家具偏矮,,唐代之后,,日常家具就拔高了一截。我們在宋代家具中能看到這種傾向,。 《春游晚歸圖》出自宋人手筆,,畫面細膩。春游歸家的途中,,有人背著茶床,,有人背著交椅,有人挑一副擔子,,上面有爐子和茶具,。這幅畫有一個特別之處,出現(xiàn)了茶床和椅子的組合,。椅子,,最遲在唐代就出現(xiàn)了,不過是在室外用的,,多數(shù)人在家還是坐床,。 宋代,士大夫外出郊游,,飲宴游樂,,茶床和椅子逐漸成了固定搭配,,我們在宋代人的繪畫作品和筆記作品中都能見到類似的場景。 市井的酒食飯鋪,,仿效士大夫的這股風雅,,在店里擺起了茶床和椅子。我們猜測,,這股風氣漸漸刮入尋常百姓家,,桌椅流行起來,,并引起了一場家具的變革,。 人們以前盤腿坐在床上,,現(xiàn)在垂腿坐在椅子上,高度變高了,,其他家具也不得不跟著變高。比如,,出現(xiàn)了大型的書柜和書案,。家具,不僅僅是幾件器具,,跟我們的行坐臥立大有關系,。 …… 02 平時我們見得最多的,,是“黃花梨”,。最后這個字,經常被寫成“梨”樹的“梨”,?!袄妗备袄琛保瑫粫峭倌?,畢竟這兩個字讀音一樣,?根據《黃花黎》的作者周默的看法,平時我們說的“黃花梨”,,跟“黃花黎”不是一種東西,。 “黃花梨”,一直是中國古代硬木家具的木材名稱,。這個名稱里,,包括多種不同類別的硬木。這些木材顏色相近,,無論深淺,,基本都是“黃”色,,而古人呢,也沒有植物學分類的概念,,看著這些材料好像都差不多,,就這么叫開了。 在“黃花梨”的大帽子下,,蓋著“東京黃檀”,、“花櫚木”好幾個腦袋。這些材料的產地,,在越南,、老撾一帶,是當時古人從國外進口的,。 但中國古典家具中,,最有代表性的明式家具,也被歸到“黃花梨”這頂大帽子下,??蛇@些被稱為“黃花梨”的家具,用的材料全是國產的,。另外從分類上來看,,跟其他“黃花梨”就不是一種植物。 科學的辦法,,是把植物學名稱弄清楚,,再根據歷史、產地,、命名習慣,,把“黃花梨”的叫法糾正過來。根據本書作者周默的考證,,明清兩代文人貴胄,,包括皇家專用的這種家具木材,全部產于海南省,,學名叫降香黃檀,。這些木材在古籍中,多次被稱為“花黎”,,主要產區(qū)在海南黎母山及其周邊,,一直是黎族人生產、生活的區(qū)域,。 而“花黎”,,也是當時黎人與漢人產易的主要商品,因此叫它做“黃花黎”,,才是比較合適的,。 黃花黎是中國硬木家具中,,唯一完全生長在中國本土的木材,是中國的特產,。從審美上看,,黃花黎做的家具,是中國古代硬木家具的頂峰之一,。 只要見過黃花黎家具的人,,都會被它的美所震撼。一般木材的基本色,,只有一種,,多的也不過兩種。像銀杏,、烏木,、紫檀、杉木,、桐木、榧木,,都是一種,,酸枝木、緬甸花梨是兩種,。而黃花黎,,光基本色就有7-8種,這是它跟其他硬木最不一樣的地方,。 雖然黃花黎的顏色差別大,,過渡性明顯,但每種顏色都十分純凈,,沒有雜色雜質,。不管什么顏色的黃花黎,如果放在陽光下,,通過不同角度觀察,,就會呈現(xiàn)一片片跳躍閃亮的金光,其他顏色幾乎全部退卻,。 除了顏色好看,,黃花黎的紋理也多姿多彩、變幻莫測,,可以形象生動,,可以浪漫逼真,也可以飄逸如畫,。光著名的紋理,,就有鬼臉,、晚霞、貍斑,、虎斑,、飛鳥紋、貝殼紋,、花卉紋,、蝴蝶紋、水波紋等幾十種之多,。 黃花黎最出名的,,還不是顏色跟紋理,而是它特有的光澤,。跟紫檀,、金絲檀一樣,黃花黎的光澤是內斂的,,就是它的光是從里向外散出,,類似于透明的琥珀光。特別是在陽光下,,會產生細密,、曲折的“水波紋”,像湖水滲金一樣,,波光漣漣,。這種現(xiàn)象只有金絲檀可以媲美,紫檀都要退居其次,。 …… 03 在故宮博物院里,有一件陶彩繪女俑,,走近來看—— 只見她珠圓玉潤,,紅粉微施,蠶眉細目,,小口點朱,,身著一襲長裙,,雙手攏袖于腹部,微笑含而不露,,自信露而不狂,。 這樣的氣質,正是大唐的氣質,。 擁有如此氣質的武則天,,為了當上皇后,先后PK掉了蕭淑妃,、王皇后,,成了“第一位侍奉二朝,并且登上皇后之位的女性”,??墒牵@對她來說,,都不算過癮,。六十七歲,她又干了一件顛覆眾生三觀的事——廢中宗自立,,建立“周”國,,自己當上了皇帝。 武則天威懾天下的氣勢,,同樣賦予了唐代繪畫界以創(chuàng)造力。比如張萱的《虢國夫人游春圖》,。仔細看去,,這畫中馬背上的騎手,已然不是五大三粗的男性英雄,,而是柔媚萬千的女子,。她們身著盛裝,不是坐在馬車里,,而是騎在馬背上,。以前女子不敢做的事,在唐代,,她們統(tǒng)統(tǒng)做了,。 騎馬的女子,原本都會戴一種“帷帽”,。從帽檐上垂下一圈網,,一直垂到脖子處,把脖子以上圍得嚴嚴實實,。也就是說,,那時候的女人,,即使可以騎馬,也幾乎是不露臉的,。但后來,,垂網越來越短,最后干脆不見了,,發(fā)展成了類似咱們閩南地區(qū)女士戴的那種笠帽,。 在《虢國夫人游春圖》中,我們甚至看到,,女子們頭上幾乎毫無遮擋,,她們大方露出自己的面容,昂首闊步,,表達著自己對這個時代的理解,。 故宮收藏的古物,多達一百八十六萬多件,,無論換誰書寫,,似乎都顯得筆力微弱。畢竟我們對它們的了解,,實在太少了,。但是,有一點是確定的,,每個人往它們面前一站,,內心一定洶涌澎湃。 因為這些跨越千年的古物,,收斂著歷朝的風雨,,凝聚著無窮無盡的時間。在它們身上,,有多少哀榮興衰,,就有多少離合悲歡。面對它們,,即使是朝菌和蟪蛄,,也不能無動于衷。 …… 04 山東孫家村有一組很有意思的畫像石,,東漢時期的,,上面畫了什么呢?一個騎兵正在刺死另一個騎兵,,用戟刺的,。戟我們應該都有印象,長長的柄,,盡頭既有直刃又有橫刃,。揮舞戟的騎兵穿著鎧甲,看樣子是中原騎兵的造型,;另一邊拿弓箭的騎兵,,則戴著尖頂帽,明顯是草原民族的裝束,。 這組畫面?zhèn)鬟_了一個很重要的信息,,什么呢?起碼有一部分漢朝騎兵不射箭,,他們直接沖到敵方騎兵面前,,把戟揮舞起來沖刺對手,近距離搏殺,。漢軍都沖到跟前了,,匈奴人不得不放下弓箭拔刀戰(zhàn)斗,他們善于射箭的優(yōu)勢沒了,。 元朔五年春天,,衛(wèi)青率領三萬騎兵,繞過匈奴的前哨,,趁著夜色,,合圍了匈奴右賢王的部隊。漢軍直接沖上去,,和匈奴騎兵近身肉搏,取得大勝,。匈奴右賢王率領數(shù)百騎兵逃走,,剩下的五千男女,牲畜無數(shù),,都成了漢軍的俘虜和戰(zhàn)利品,。這是騎兵大規(guī)模沖擊戰(zhàn)術的第一次勝利。 三年之后,,元狩二年,,霍去病遠征匈奴,再次取得勝利?!妒酚洝烦浟藵h武帝嘉獎霍去病的詔書,,詔書中說:“轉戰(zhàn)六日,過焉支山千里有余,,合短兵,,殺折蘭王,斬盧胡王,,誅全甲……首虜八千余級,。”詔書中的“合短兵”,,明確指出了霍去病的戰(zhàn)術,,短兵相接,白刃戰(zhàn)肉搏,。 不過,,到目前為止,中原騎兵還有個致命的弱點,,那就是沒有馬鐙,。 騎過馬的朋友應該知道,上馬的時候,,要踩著馬鐙上去,;騎在馬上,腳還要蹬著馬鐙,,它能讓你保持身體的平衡,。 騎兵舉著長戟,催動戰(zhàn)馬高速沖刺,,如果長戟猛地扎在敵人身上,,必然會有一股力量反沖回來,殺傷敵人的同時,,自己也有可能被頂下馬來,。戰(zhàn)場上落馬可不是鬧著玩兒的,少不了刀劍伺候,! 上世紀五十年代,,在長沙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座西晉墓葬,里面發(fā)現(xiàn)了很多陶制的馬俑,。其中四匹馬的左側,,都有一個三角形的馬鐙。這說明,,馬鐙起碼在西晉時期已經有了,。 西晉墓里的那種單馬鐙,,一開始只是用來幫助人上馬的。 后來到十六國時期,,單馬鐙發(fā)展成雙馬鐙,,騎兵的穩(wěn)定性大大增加,戰(zhàn)斗力非同反響,。騎兵規(guī)模大幅擴大,,成為部隊的主力兵種之一。 裝備了馬鐙的騎兵,,有一個殺手锏,,那就是直接沖進敵軍的步兵陣,古人稱之為“陷陣”,。步兵一旦被成功沖散,,那就勝利了一半,被分割成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的步兵,,威力大減,,可以各個擊破,。 “陷陣”貢獻了許多以少勝多的戰(zhàn)例,。比如說,東晉的桓溫率領了一支步兵,,想要去討伐前秦。前秦將領苻生很有信心,他帶了很少的騎兵,,就敢沖進桓溫的步兵陣中,。敢打敢拼的苻生贏了,,東晉部隊從一開始就被打垮了信心,,始終沒有打出像樣的反擊,。 …… 05 東漢時期,,有位出身世家大族的將軍,名叫梁冀,,權傾朝野、為人驕橫,。有一次,小皇帝實在看不下去他的做派,,罵了他一句:“此跋扈將軍也,?!?/p> 結果惹怒了梁冀,竟然被梁冀下毒害死了,。之后,,梁大將軍擁立了一位傀儡皇帝,,自己繼續(xù)過著作威作福的日子,。可這樣一個囂張到極致的男人,,竟然有一個讓他又寵又怕的人,就是他那看似柔弱的太太孫壽。 孫壽喜歡把眉毛畫得又細又彎,,眼角下涂上一抹微紅,看起來猶如淚痕,,發(fā)髻偏向一邊垂著,,走起路來細步纖纖。 您有沒有覺得這樣的造型有點熟悉,?是不是很容易讓人聯(lián)想到病西施或者林妹妹?像這樣看起來可憐兮兮的打扮,,就是流行了很久的“啼妝”,。 史書記載,,魏文帝曹丕的薛夜姿容過人,,還十分擅長針線活,,曹丕只穿她縫制的衣服。這樣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子,,自然深得曹丕寵愛,,也就成為了宮中女子處處效仿的對象。 有一次,,薛夜不小心撞到了水晶屏風上,,細嫩的臉蛋留下了一道傷痕,久久沒能痊愈,。誰能想到,,宮女們看見后,竟然覺得薛夜臉上的傷好好看,,紛紛效仿,,在太陽穴上也畫上紅痕,美其名曰“曉霞妝”,。后來,,這種妝容逐漸演化成了“斜紅妝”。 類似的故事,,在吳國也上演過,,主角叫鄧夫人。鄧夫人的郎君是孫權的第三個兒子孫和,。鄧夫人有一次跳舞,,臉頰不小心被水晶如意戳到了,然后太醫(yī)開的藥方出了點問題,,導致鄧夫人的傷口愈合后,,臉上還留下了紅色的疤痕,。 不過嘛,美人即使披著麻袋上街,,也是美的,。傷疤似乎讓鄧夫人的臉更嬌艷了??上攵?,跟風者們紛紛效仿,“丹脂點頰妝”成為了時尚界的新寵兒,。 現(xiàn)在回看古代女子的妝容,,也能嗅出豐富的文化氣息。六朝時期,,佛教鼎盛,。涂金的佛像莊嚴肅穆,自有一種雍容大氣的美感,,愛美的女子得到啟發(fā),,把自己的額頭染成黃色,稱為“額黃妝”,,還有把整個面部涂黃,,稱為“佛妝”。 這種以黃為美的妝容一直延續(xù)到了宋朝,。 …… 06 宋人愛花,成為一種社會風氣,,除了唱花,、寫花、畫花,,賞花更是所有人都能參與的娛樂休閑活動,。那個時候沒有公園,皇家園林和私人園林,會定時對外開放,,男女老幼成群結隊,,去園中游玩觀賞。 蘇軾曾表示“可使食無肉,,不可居無竹,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”,?!笆橙狻敝皇巧韺哟蔚男枨螅爸瘛庇忻阑幼…h(huán)境的作用,。一個人住在什么地方,,差不多也就代表了他有什么樣的生活態(tài)度、精神氣質和情趣品味,。 園林和花木是相輔相成的,。園中哪個位置種什么花,花石堆疊的層次和高低,,都有講究。園林中的亭臺水榭是靜止不動的,,但不同的季節(jié),,盛開出了不同的花,便使得整個園林有了栩栩生氣,。沒有花木的園林,,是不能被宋人接受的。 除了小規(guī)模的賞花游園,,還有大型花會,。比如揚州年年都要舉辦的芍藥花會。而最高級別的花會,,是皇家舉辦的賞花活動,。皇帝除了邀約臣子們一起賞花,,還常常賜花給大臣,。得著皇帝賜花,那可是一種無上的榮耀,。 皇帝賜花也有講究,,花的品種不能隨意亂賜,像千葉牡丹,,就只能賜給親王或者最重要的那些大臣,。賜花代表著“禮”,是一種儀式。 宋人還把畫戴在身上,,不分男女,,不論身份高低貴賤,誰都可以戴,。在小說《水滸傳》中,,燕青顏值頗高,他就“鬢邊常簪四季花”,,即使是兇悍的阮小五,,也戴過石榴花,武藝高強的楊雄戴過芙蓉花,,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蔡慶更是因為花不離頭,,才得了“一枝花”的綽號。 辛棄疾在詞里還寫過這么一件趣事:他六十三歲了,,拄著拐杖,,急著去看牡丹花。他也想同年輕人一樣,,將花戴在頭上,,可頭發(fā)已經稀疏,花簪不住了,,只好自己解嘲說是帽檐太長的緣故,。 宋人對花的熱愛不僅僅是種植研究、觀賞佩戴,、寫詩歌詠,,甚至還能上到餐桌。以花為食材的吃食,,有菜,、羹、湯,、餅,、飯、粥,、甜品,、飲料,眼花繚亂,,在今天看來都嘖嘖稱奇,。 還有香花和水果做成的“看盤”,不是拿來吃的,,而是專門用來刺激食欲,。怪不得叫“看盤”,。如果你忍不住,對“看盤”來了一口,,人家可要笑你土了,。 現(xiàn)在有不少人喜歡那種有植物點綴的就餐環(huán)境。其實早在宋代,,就有了“花園酒店”,。宋人將花木種植酒肆、客棧這些地方,,環(huán)境清幽,,鬧中取靜,既滿足了口腹之欲,,又飽了眼福,。 這么看來,宋人已經把“琴棋書畫詩酒花”的浪漫,,用“柴米油鹽醬醋茶”來品嘗了,。 …… 07 秦漢時期,雜技很熱鬧,,漢武帝時,,雜技確定為一項專業(yè),不僅宮里愛看,,官員,、地主、富商和百姓都愛看,。元封三年春天,,漢武帝辦了一場雜技會演,長安百里之外的人也要湊過來觀賞,。西漢的墓葬壁畫,,也往往有歌舞百戲的場面。 漢代打通絲綢之路,,西北邊疆一帶的樂器像箜篌,、羌笛,、胡笳傳了進來,一起進來的還有新的樂曲,、新的舞蹈,。上到帝王,下到庶民,,酒宴中間歌舞必不可少,,我們來看一下那時的人怎么形容他們的舞蹈——“動容轉曲,便媚擬神,,身若秋藥被風,,發(fā)若結旌,馳騁若騖,?!?/p> 中國國家博物館有一座漢朝的說唱俑,左手挎鼓,,右手舉錘,,一只腳高高抬著,開懷大笑,,好似在跟著音樂跳舞,。這樣生動活潑的杰作,和盛世相得益彰,。 還有,,西漢厚葬之風盛行?;始易圆槐卣f,,普通人家,也要找一塊風水好的墓地,,去世之后有招魂挽歌一套東西,,下葬之后碑文墓志銘一應俱全,墓上種松柏,,建祠堂,,處處講究排場。 魏晉南北朝,,戰(zhàn)亂不斷,,全國人口一度跌入商周以來的谷底。對普通人來說,,那不是一個生活的好時代,。隋唐就不同了,唐太宗貞觀年間到唐玄宗開元年間,,約一百二十年,,“千場對舞”“萬馬爭歌”,,是難得的一個盛世,百姓安居樂業(yè),,生活富足,。 毫無疑問,大唐長安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國際大都市,,什么都能看到,,什么都能買到,商人,、僧侶,、販夫走卒,西到西亞,,東到日本,,爭相而來。長安百姓喜好穿胡裝,,騎馬踏春,,吃胡食,比如抓飯,、葡萄酒,。唐人享受人生,及時行樂,,愛好斗雞,、馬球的人不在少數(shù)。據說唐玄宗每年都要舉行幾次斗雞活動,,上千只雄雞捉對廝殺,,兇猛拼斗,很是壯觀,。 宋朝城市生活,,看張擇端《清明上河圖》,搭配孟元老《東京夢華錄》,,已經足夠,總結來說八個字,,百業(yè)興旺,,熙熙攘攘。北宋時,,中國人口第一次突破一億,!開封城內城外,遍布店鋪,、酒樓,、茶坊,、瓦舍、勾欄,;皇城附近南通巷,,一排店鋪都做大買賣,“每一交易,,動輒千萬”,。 …… 08 古籍《西京雜記》有段記載,,說長安有個叫丁緩的能工巧匠,做了一個叫臥褥香爐的東西,,又名被中香爐,。這爐子可以放到被子里,一來熏香除臭,,二來取暖,。 被子里可以放香爐嗎?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,。香爐不會把被子點著,、把人燙傷嗎?被中香爐有實物留到現(xiàn)在,,最早的兩件是唐代的,,一件在西安出土,一件流落在日本,。由銅或者銀制成,,圓球的形狀。最外一層圓殼鏤空,,爐煙從里面飄出來,。圓球的中心位置有半個圓球,就是灰盂,,用來放熏草,。 絕妙的是,外殼與灰盂之間,,有兩層,、三層,甚至四層活環(huán),,被中香爐的精妙之處就在活環(huán)上,,不管外面的鏤空圓殼怎么翻轉,,里面的灰盂并不會跟著它動,而是一直保持口部向上的狀態(tài),。 這樣,,里面的熏灰就不會傾倒出來了。同時,,有了幾層活環(huán)的隔離,,灰盂雖然灼熱,但外殼的溫度遠沒有那么高,,也就可以從容地放到被子里了,。 現(xiàn)代航空、航天,、航海領域廣泛應用的陀螺儀,,工作原理跟香爐中的活環(huán)如出一轍。中國古代科技,,尤其是機械技術,,曾長期領先世界。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(yè)大國,,農業(yè)機械十分發(fā)達,。耕地有犁、播種有耬,、灌溉有車,、收割有鐮,等等等等,。 《后漢書》記載,,公元前186年,掖庭令畢嵐發(fā)明了龍骨水車,,它可以連續(xù)提水,,“用灑南北郊路,以省百姓灑道之費”,。水車馬上被用于農業(yè)灌溉,,《天工開物》描畫了一位農夫正在操作拔車,這是一種小型的龍骨水車,,一個人就可以操作,。拔車上有兩個把手,雙手握住,,反復推拉,,讓輪子不停地轉,,就可以不斷提水了,。 之后,,龍骨水車的尺寸不斷變大,使用的動力也多種多樣,。有腳踏的水車,,通常兩三個人一起工作;有牛驅動的水車,,把人力解放了出去,。還有利用水力驅動的水車,水中平放一個大水輪,,水流沖擊水輪轉動,,水輪再通過傳動裝置,帶動水車轉動,。 水輪還能用來推磨,,加工谷物。把一個大水輪放在湍急的河水中,,水流沖擊水輪旋轉,,水輪再帶動岸上的磨轉動?!掇r書》記載有“水轉九磨”,,一個大水輪同時帶動了九個磨工作,效率非常高,。用現(xiàn)在的話說,,這還是百分百的綠色能源。 還有一種船磨比較奇特,。兩條船上都裝上磨,,駛到河面上,并排聯(lián)在一起,,兩條船中間放上一個大水輪,。河水催動水輪轉動,水輪再帶動兩條船上的磨工作,。船磨比較靈活,,可以去找水流合適的地方工作。據說近代還有人在黃河中操作船磨,,一晝夜可以磨出千斤面粉,。 水輪實際上負責提供動力,把磨換成其它機械呢,,可以干許多不同的事情,。把磨換成鼓風器,可以源源不斷地把空氣送入冶鐵爐,冶煉金屬,,鍛造農具,,把磨換成紡車,可以給大紡車提供動力,。 …… “晚唐以降,,青綠山水盛極而衰,水墨山水取而代之,,好比是絢爛的唐三彩隱入時間深處,,天青色的宋瓷散發(fā)出形而上的微光?!?/span> —— 《故宮的古物之美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