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熙寧十年(1077),,蘇軾從山東密州到徐州任知州,在徐州兩年,,抗洪水,,挖煤炭,抓冶鐵,,造兵器,,勸農(nóng)桑,,修水利,留下了300多篇詩文佳作,。黃樓,、快哉亭、放鶴亭等徐州蘇軾人文景觀,,見證著千百年來人們對“蘇徐州”的敬仰,。

  “小U盤,大禮包,。這里的資料,,送給所有熱愛蘇軾的人?!?/span>

  上周,,在新生供電小區(qū)的孟府,,87歲的孟昭全和81歲的“蘇粉”同道陸明德,,聯(lián)合徐州市檔案館、徐州市圖書館相關負責人捐贈了精心制作的蘇軾文化資料U盤,,為公共館藏增添珍貴的數(shù)字文化檔案,。


 圖片

      市檔案館、市圖書館工作人員向二老頒發(fā)捐贈證書

轉業(yè)老兵勤學不輟,,為研究蘇軾傾愛心


  這份“大禮包”,,原是為紀念徐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成立15周年,送給與會嘉賓和研究會成員的,。U盤里究竟有哪些內(nèi)容,,會引起市檔案館、市圖書館的關注和上門接受捐贈,?U盤內(nèi)容的制作者陸明德打開電視機大屏,,向來訪者一一展示。


圖片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 U盤


  他介紹,,這個容量為32G的U盤,,共包含9項內(nèi)容,包括《惟愿一識蘇徐州專題片——紀念徐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成立15周年》《遺愛千載蘇徐州專題片》《如詩如畫云龍湖專題片——獻給蘇軾知徐州945周年》等視頻,,《第二十四屆中國蘇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》等Word電子版文件等,。

  陸明德從軍20年,轉業(yè)后進入徐州檢察機關,,退休后,,潛心研讀蘇軾文史,學習詩詞,、攝影,、錄像和影視制作,,U盤里的多部視頻是他親自拍攝和制作的。八旬老人提起蘇軾文化時,,目光炯炯,,聲若洪鐘。

  “活動老,,學到老,。”陸明德坦言,,退休后,,學習不輟,熟練掌握了電腦修圖和視頻剪輯等技術,,是諸多蘇軾文化活動中勤奮的編外“記者”,。為了讓老年“蘇粉”可以識讀U盤里的內(nèi)容,陸明德細心地編寫了“使用說明”隨U盤贈送,。

  自寫,、自拍、自編,,陸明德先后編印《蘇軾在徐州圖文集》《云龍山水詩畫集》,,著有《明德堂詩影》《蘇軾知徐州札記》《蘇軾守徐州史話》等書,與市蘇軾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徐新民合著出版《蘇軾全傳》徐州卷之《黃樓豐碑》,,與魏新建合著《蘇軾文化大觀》,。對蘇軾在徐州的70余處遺跡、景點反復尋訪,、考察,,拍攝圖片3600余幅,積累文史資料260多萬字,,資料翔實,,圖文并茂,系統(tǒng)記錄了蘇軾在徐州的歷程,。

  “登山追夢何曾老,?惟愿一識蘇徐州!”陸明德說,,“今年值徐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成立15周年,,我主動承攬下視頻的制作任務,因為研究會在創(chuàng)辦之初我就參與,,拍視頻需要用到許多歷史材料,,我責無旁貸。”


圖片

 孟昭全(左)與陸明德


利國鄉(xiāng)賢出資萬元,,為弘揚蘇學鼓與呼


  15年前,,出于對蘇軾的仰慕,孟昭全與陸明德從相識到相敬,。今年初,,孟昭全與陸明德商議,在研究會出資的基礎上,,他個人再拿出1萬元,,由陸明德制作紀念U盤100余個,作為徐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成立15周年活動的禮品贈送給會員,。

  孟昭全是電業(yè)部門的工程師,,退休后由理工轉文史,為徐州的蘇軾文化調(diào)查研究筆耕不輟,,為地方文化建設鼓與呼,。


圖片

 孟昭全展示他的蘇學研究材料


  “是蘇軾給了我第二青春?!泵险讶岬教K軾,,同樣難掩激動,滔滔不絕:“我是利國人,,1992年退休后,,決心用自己的專業(yè)知識幫助利國鎮(zhèn)找到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路徑。蘇軾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文豪,,與古鎮(zhèn)利國有著不解之緣?!?/span>

  孟昭全回憶:“1999年,,我旁聽了一場蘇軾學術研討會后,眼界大增,,之后大量閱讀蘇軾的傳記,,研讀了蘇軾與利國有關的《石炭并引》詩及《徐州上皇帝書》?!?/span>

  作為徐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四名發(fā)起人之一,,孟昭全在2008年研究會成立之前,便提出建會創(chuàng)意,,奔走呼吁,,取得了中國人民大學朱靖華教授等在內(nèi)的20多名專家學者的支持。此后,,他又推動了利國“中國蘇軾文化名鎮(zhèn)”和利國蘇軾小學的創(chuàng)建與授牌,。

  堅持蘇學發(fā)展理論先行,孟昭全先后在省市期刊發(fā)表論文50余篇,,著有《蘇軾與利國》《蘇學發(fā)展學初探》《中華蘇學發(fā)展學探索報告》等書,,與徐州市蘇軾文化研究會研究員譚敦容合編《蘇軾文化知識問答》,,以通俗易懂的文本,推動蘇軾文化進校園,、進機關,、進鄉(xiāng)村、進社區(qū),。

  此次由陸明德,、孟昭全向市檔案館、市圖書館捐贈的蘇軾文化數(shù)字資料,,豐富了兩館的數(shù)字館藏,。兩館相關負責人在孟昭全的家中辦理了捐贈手續(xù)并頒發(fā)了證書,皆表示,,“二老的文化善舉,,推動了徐州蘇軾文化的研究與弘揚”。


圖片

  孟昭全家中的捐贈現(xiàn)場


文化傳承“蘇徐州”,,彭城風景別樣美


  徐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,,文脈流長,人文薈萃,。在斑斕的歷史畫卷中,,蘇軾是極其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
  今年是徐州知州蘇軾帶領軍民抗洪后建成黃樓945周年,,學界將蘇軾在徐州任職的兩年稱為他的“黃樓時期”,。黃樓經(jīng)過歷代的維修復建,一直屹立在故黃河畔,,成為徐州蘇軾文化的地標,。

  守正創(chuàng)新,薪火相傳,。在徐州各界有識之士的努力和推動下,,蘇軾精神、蘇軾文化作為徐州珍貴的城市文化基因,,被廣泛研究,、傳揚并融入文旅項目中,為四海游客所感知,。今年,,江蘇省社科聯(lián)將“文化傳承‘蘇徐州’”項目納入全省“一市一品”社科品牌。

  蘇軾文化是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的重要內(nèi)容,。據(jù)市蘇軾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新生介紹,,“文化傳承‘蘇徐州’”系列活動將在更高的站位不斷推動蘇軾文化創(chuàng)造性轉化、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,更廣的推廣不斷厚植蘇軾文化群眾根基,,從而推進徐州的文化強市建設,,讓“蘇軾熱”持續(xù)升溫,讓蘇軾文化這顆耀眼的明珠更加燦爛,。

  在徐州的蘇軾研究群體,,老中青三代“蘇粉”人才濟濟,其中有四位八旬以上的研究員,,被大家親切地稱為“徐州四老”,。“四老”中,,除了孟昭全,、陸明德之外,還有徐新民,、譚敦容,。

  今年89歲的徐新民是江蘇省特級教師,中學語文教研員,,退休后在老年大學文學班教授古典文學十年,,參加市蘇軾文化研究會后曾任副秘書長、特約調(diào)研員,,著有《蘇軾民本思想札記》《蘇軾蘇轍詠徐州》《蘇學概論》《蘇軾民本學說簡論》等書,。

  81歲的譚敦容是高級工程師。從小愛好文學的他退休后接觸蘇軾文化,,很快沉浸其中,,先后編著《蘇軾與徐州》《古今詩人詠黃樓》《從楹聯(lián)讀蘇軾》等著作,在多家報刊雜志發(fā)表研究蘇軾文章50余篇,。

  莫道桑榆晚,,為霞尚滿天。蘇軾文化在一代代的傳承中生生不息,,“徐州四老”在每周的品茗雅會中,談的最多的是蘇軾,,引為驕傲的是蘇軾留在徐州的文化財富,。


記者 張瑾 攝影報道


圖片